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郑捷为管理学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1-05-14浏览次数:465


511日,应我院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郑捷在松江校区2220教室为我院师生分享了题为“Promoting Cooperation by Leading: Leader-Selection Mechanism Matters in Public Goods Games”的精彩讲座,杨晓兰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郑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科学与政策实验室(ESPEL)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副编,Research in Economics副编,曾担任多份SSCI期刊客座主编。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主题涵盖机制设计、市场设计、信息设计等经典问题和参照依赖、自我控制、互惠利他等行为问题,通过运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分析手段研究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多方互动、市场均衡。已有研究工作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anagement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知名国际期刊,且有部分工作被收录入实验研究方法权威工具书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 Methodology

在本次讲座中,郑捷教授首先为我们点明了本次讲座的关键词——合作与领导,引导大家思考领导是如何产生的,怎样的领导产生机制是最有效率的。接下来,教授便从三个层面逐层深入进行分析。第一层面是机制的比较。在本次讲座所展示的研究中,共设计了四种领导产生机制:随机选择(VL),自愿选择(RL),自愿报名-随机遴选(RL-VC),随机遴选-自愿担任(VL-RC)。郑教授就这四种机制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与实验结果。第二层面是有无领导人的比较。在有领导人的情况中,随机遴选-自愿担任的机制下产生的领导者贡献率最高,并且会带动团队的其他成员创造贡献。但这种机制下出现领导者的机率比较低。而在同一领导者选拔机制下对有无领导者进行比较,发现有领导者的贡献率普遍大于无领导者。在采用领导者选拔机制与不采用领导者机制的比较中,发现领导者选拔机制并没有很好地提升贡献水平。第三层面是个体决策方面的比较。在有领导者的小组中,领导者(纯利他性的)的贡献比追随者的贡献都要大。且领导者的贡献越多,追随者的贡献也越多,这种相关性是正向的。因此在一个团队中很可能出现追随者搭领导者便车的现象。当一个团队有多位领导者时,也可能出现领导者之间搭便车的现象。最后郑捷教授的总结为我们带来了启发:很多时候并不能只从机制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事情,我们更希望去发挥这个机制的有效性。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就控制实验变量、志愿者主观因素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提问与探讨,郑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